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有一位深耕微生物世界三十年的 “犁夫”—— 姚拓教授。他带领团队以微生物为 “隐形犁铧”,破解西北寒旱地区土壤退化难题,研发的微生物肥料技术已在 11 省区推广 136.89 万亩,创造经济效益 29.18 亿元,用科研成果为绿色农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1999 年,姚拓团队开启牧草根际微生物研究之路。在西北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他们辗转甘肃、青海、内蒙、宁夏等地,躬身田间采集土壤样本。“海拔 3000 多米的草地,白天采样要扛住烈日与冰雹突袭,晚上回驻地连夜处理样品到深夜。” 团队青年教师回忆,为保护采样设备和样品,姚拓曾带头用身体护住工具,在暴雨冰雹中坚守。
十年沉寂探索,团队从寒旱地区不同生境植物根际筛选出促生菌 8000 余株,构建西北寒旱地区草类植物功能微生物资源库,保藏菌种 3200 余株,150 余株投入应用。依托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原子能项目等 50 余项课题,他们厘清 “牧草 - 功能微生物 - 土壤” 互作规律,为微生物菌剂研发奠定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在牧草领域达国内领先水平。
“微生物像调皮的孩子,摸清脾气才能用好它们。” 姚拓用形象比喻描述科研难点。为攻克技术瓶颈,团队完成数千次正交试验,筛选最佳菌种组合,还巧用 “土办法” 破解设备难题 —— 将普通温度计与太阳能板结合自制监测装置,发明 “鸭嘴式” 采样器获取深层堆肥样本。2017 年,“高效促生防病微生物肥料研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 年,“西北主要栽培作物促生菌资源库构建及功能菌剂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再获该奖项。
“科研不能锁在档案柜里,要变成农业生产力。” 这是姚拓始终践行的理念。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金昌综合试验站,团队研发的苜蓿根际微生物菌剂可减少化肥用量 20%—40%;针对西北高寒干旱区,他们开发固体、液体、包衣三类微生物肥料,实现 “促生 + 防病” 双重效益,抑菌率超 50%。2023 年,团队与永昌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等企业合作,在轻度盐碱地推广 “根瘤菌剂 + 有机肥 + 少量化肥” 技术,使苜蓿返青期提前 10 天,土壤农残检测归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十年科研路,姚拓团队斩获 6 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中国草业科技奖,制定的退化草地修复标准及 “促生防病复合接种剂” 成果被国家林草局列为 2020 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如今,这位 “微生物世界的犁夫” 仍在前行,用坚守与创新激励青年科研人员:“既要仰望星空,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