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数智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生机
2025/11/24 12:12:57     浏览次数: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林海瑞

数智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生

作者:高军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让积淀千年的中华文脉得以永续留存,并以鲜活之姿融入当代生活、滋养年轻一代,已成为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构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这让数字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搭建起坚实的“数字防护网”,更为它们注入了走向现代生活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保护与传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前,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与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一场深刻变革。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完成超过1000万件/套馆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建成2000余个数字资源库。这一宏大的文化数字化工程,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巨大潜力。在江西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创新性地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古窑址保护,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动态模拟,实现了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研发的超高清三维数字化采集系统,分辨率达到微米级别,能够精准记录文物最细微的纹理特征。这种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既是对实体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体检”,更是构建中华文明数字基因库的基础性工程。

数字化不仅是存档保护,更在于实现文化的“活化”传承,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当前,沉浸式技术正在重塑文化传播与体验的方式。相关研究显示,超过85%的一级博物馆已部署AR/VR技术,年服务观众超1亿人次。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之光”AR展览中,观众通过智能设备扫描文物,不仅能观看铸造过程的动态演示,还能通过虚拟互动参与“青铜器拼装”游戏,在寓教于乐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600”VR体验项目,通过精确还原明清时期宫廷生活场景,让观众“穿越”历史,亲身感受古代建筑之美、礼仪之盛。在四川成都,非遗传承人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蜀绣AR教学系统,通过动作捕捉与实时反馈技术,让学习者能够准确掌握传统针法的细微差别,有效解决了技艺传承中的“口传心授”难题。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数智技术正在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数智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深度融入时代语境与日常生活。 江西婺源打造的“数字镜像村落”,通过对当地300余幢徽派古建筑进行精细数字化建模,对24项传统民俗进行全流程记录,构建起完整的乡村文化数字资产体系。在此基础上,当地创新推出“线上云游+线下体验”的双轨运营模式,既满足了疫情期间观众的云端文化需求,又为实地旅游提供了智能化导览服务。教育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特别强调,要“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这一政策导向正在全国范围内催生出一批创新实践。例如,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配套开发的古诗词AR教学系统,通过三维动画生动再现诗词意境,使传统诗词教学从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为具象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开辟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数字故宫”小程序,累计访问量已突破5亿次;敦煌研究院与华为联合开发的“飞天”主题AR滤镜,在社交平台上的使用量超过2亿次。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顶层设计与社会协同的双轮驱动。 根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确立的目标,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完整的文化数字化产业链和创新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专网建设,实现各级文化机构的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国家图书馆牵头实施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已接入各级图书馆3000余家,初步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在技术创新方面,要重点突破文化遗产的智能感知、知识建构、价值挖掘等关键技术。清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壁画病害自动识别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壁画修复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在标准规范建设方面,要加快制定文化数字化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数据采集、存储、应用的全流程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设的“数字人文”专业,正在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在推进数智化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这一认知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出现了“重技术轻内容”“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值得警惕。例如,某些VR文化体验项目过分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内容深度,导致文化传播流于表面;部分数字文创产品盲目追求“网红效应”而偏离文化本源,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数智赋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的原则。任何技术应用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其是否准确传达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否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是否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教育者与文化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不仅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掌握新技术、新工具,更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展望未来,数智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兴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在技术层面,AIGC技术正在开启文化创作的新可能。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的“AI与传统绘画”实验项目,通过训练AI模型学习古代大师的笔意墨韵,探索人机协同的艺术创作新模式。在平台层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平台,为传统文化IP的价值转化提供了新路径。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蚂蚁链合作推出的“敦煌飞天”数字藏品,在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探索出了文物数字化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在体验层面,元宇宙技术有望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中华文化传承新空间。清华大学团队正在研发的“宋词意境元宇宙”项目,计划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宋代文化生活场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古典诗词的创作情境。

在这场深刻的文化变革中,我们既要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更要坚守文化的初心。数智赋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成为滋养当代人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磅礴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24小时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