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一场围绕河湖治理的“攻坚战”正在浙东余姚悄然进行。在临山镇临海大浦项目现场,市河长办与县级河湖联系单位市司法局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正仔细比对图纸,俯身察看管网铺设,将水质提升、污水收集、排口改造三大工程的进展细节一一过问。
这一幕,并非临时抽查,而是余姚市2025年度河湖治理实施计划“谋划—执行—检验”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的生动缩影。
谋定后动,精准描绘治水“蓝图”
一份高质量的“作战图”是精准治水的前提。早在今年6月,为确保2025年度治理计划能够切中要害,一支由多部门业务骨干和一线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便已奔赴河湖现场。他们的足迹遍布姚江、中江、最良江等主要县级河湖,深入“四明山EOD项目—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丈亭镇渡家槽引水工程”等数十个点位,用脚步丈量河道,用眼睛发现问题。
调研不走过场,计划制定更是较真碰硬。从专业用词的规范表述,到责任单位必须明确到具体部门;从问题清单与项目清单的严格对应,到所有纳入计划的工程必须确保年内能够开工……一系列严苛标准,为后续的精准施策夯实了地基。
对症下药,年度治水“作战图”清晰铺开
经过周密筹备,2025年,余姚市共部署实施71个县级河湖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超8.5亿元,年度投资约5.7亿元。这些项目并非千篇一律,而是为不同河湖“病灶”开出的“精准药方”。
在下姚江,总投资2640万元的“四明山EOD项目”,着眼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开发,系统提升河道生态与防汛能力;在四明湖水库,投资400万元的“数字孪生建设项目”,正利用尖端技术为水库安全装上“智慧大脑”,实现防洪预警的精准化;在新横江畔,一座投资仅30万元的“生态洗衣房”悄然建成,通过引导村民集中浣洗,从源头有效管控生活污染源,守护一江清水。
闭环检验,落地生根成实景
“年度实施计划容不得半点含糊和拖延,一经制定,就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的多次强调,彰显了余姚治水的决心。10月中旬,覆盖全市的县级河湖年度实施计划执行情况专项核查工作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确保年度计划不是“纸上画画”,而是落地生根的民生实事。
文章开篇在临山镇临海大浦的核查,正是此次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工作组不仅听取了项目进展汇报,更详细对照计划表上的时间节点和目标任务,对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体检”,确保每一项治水承诺都能兑现。
赓续发力,擘画新五年愿景
年度计划的扎实推进,是余姚市多年来坚持“一河一策”治理理念的厚积薄发。为每一条河湖“量身定制”治理方案,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自觉治水行动。
当前,2025年度的核查工作仍在稳步推进,而面向未来的新一轮五年(2026-2030年)治理蓝图已在悄然擘画。在新规划的初稿中,不仅系统复盘了上一轮方案的成效与不足,更将目光投向了部分工业园区管网修复、市域污水管网互联互通等更深层次的系统性挑战。
从一份严谨的年度计划,到一个长远的五年规划,余姚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河湖治理的迭代升级。这背后,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更是对“水安人聚、水秀景美、水活业兴、水润民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童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