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赋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当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如何让积淀千年的中华文脉不仅得以永续留存,更能以鲜活之姿融入当代生活、滋养年轻一代,已成为我们面对的时代课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延续民族精神命脉的内在要求,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然而,文化传承一度面临严峻挑战:珍贵文物在岁月流转中渐失光华,精湛的非遗技艺因传承断层而濒危,静态的展陈方式与当代审美渐行渐远……在此背景下,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破解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数字智能技术不仅为文化遗产搭建起坚实的“数字防护网”,更赋予它们走向现代生活的生命力。
数字化存档:构建文化遗产的“数字基因库”
借助高精度三维扫描、全景影像与多维建模等技术,我们得以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高保真的数字化记录,构建起可永久保存、无限复制、随时调取的“数字基因库”。江西景德镇正是这一实践的生动范例。这座千年瓷都正积极推进陶瓷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古窑遗址、传统制瓷工艺和珍贵古瓷片进行系统化数字建档,让不可再生的陶瓷文化资源获得“数字永生”。研究人员可在虚拟空间中对珍贵瓷器进行无损检测与量化分析,普通观众也能通过移动设备将馆藏瑰宝在指尖旋转缩放,细细品味其釉色变幻与纹饰精微。这既是对实体保护手段的重要补充,更从根本上突破了文化鉴赏的时空壁垒。
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
存档仅是基础,真正实现文化的“活化”传承,关键在于营造参与感与体验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的成熟应用,正在将静态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共情的动态场景。在江西省博物馆,游客用手机AR功能扫描青铜器文物,其铸造流程、历史演变、礼仪功能等便会以动画形式跃然屏上,真正实现“让文物开口说话”。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同样开辟了活态传承的新路径。以赣剧为例,通过高清记录艺术家的唱念做打,结合动作捕捉技术留存其表演精髓,未来可开发沉浸式互动教学系统,让爱好者跨越地域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云端学艺”。技术的魅力,恰在于将厚重的历史卷轴,转化为一扇可随时踏入的“时空之门”。
创新性融合:从“被观赏”到“被需要”
数智赋能的价值不止于优化体验,更在于推动传统文化从“被观赏”走向“被需要”,深度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与日常生活,实现文化价值的创新性转化。这要求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将文化资源视为可持续开发、赋能百业的“数字资产”。江西婺源的探索颇具启发性:当地通过对徽派古建筑群、传统农耕景观与特色民俗活动进行数字化重构,打造出虚实映照的“数字镜像村落”。游客可在出行前进行全景式“云游览”,实地到访时通过AR导览亲见历史场景叠加于现实景观之中。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探索出数字时代文化遗产可持续运营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文创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传统文化开辟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从庐山石刻中提炼书法元素进行数字艺术再创作,将鄱阳湖的生态意象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传统文化正借助数字媒介,自然而深入地融入城市公共艺术、数字藏品、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在“文化+科技+创意”的深度融合中,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生命力,赢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系统性构建:培育文化传承新生态
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系统,需要顶层设计与社会协同的双轮驱动。当前亟需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壁垒,促进资源互联互通。应积极推动文博机构、高等院校与科技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文化遗产智能解析、知识图谱构建、数字版权保护等关键技术难关。
在教育层面,有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系统融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基础教育可开发寓教于乐的AR互动绘本,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建立文化认知;在中学阶段,可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工具开展本地文化遗产调研,制作数字档案与创意作品;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数字人文”学科建设,开设“传统文化元素的数字转译与创新设计”“文化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跨学科课程,培养既懂技术又深谙文化之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传统文化数字化项目,在实战中提升创新能力。
人文性回归:技术赋能不忘文化初心
在推进数智化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应始终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警惕形式炫酷却内涵空洞的技术表演。任何技术应用的最终评判标准,在于其是否准确传达了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否真正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否有效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在数智时代,教育者与文化工作者的引领作用愈发关键。他们需要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善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播与教育方式;更要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坚定的文化立场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引导公众在纷繁的数字信息中明辨文化精髓,在技术辅助下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持续演进,数智赋能传统文化的图景将更加壮阔——从AI智能识读甲骨文,到基于用户偏好的文化内容精准推送,再到构建跨越时空的中华文化元宇宙,无限可能正待探索。
让深藏禁宫的文物、陈列大地的遗产、书写古籍的文字都“活”起来,数字智能技术正提供着关键支撑。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我们坚信,只要坚持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磅礴而深沉的精神力量。
(高军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余红珍:江西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