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4日,以“环北太平洋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区域国别学研究分会、莫斯科国立大学、鲁东大学联合主办,由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承办,并汇聚了鲁东大学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社科处、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等多方力量共同协办。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环北太平洋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跨越文化与国界的学术对话,旨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开创互学互鉴、共生共荣的环北太平洋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学术活力。
本次会议会期自11月14日至16日,吸引了莫斯科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韩国国立群山大学、韩国庆南大学、美国特洛伊大学以及国内大连大学、延边大学、青海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与会专家将围绕环北太平洋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领域议题,分享智慧,凝聚共识,激发思想火花,致力于为超越隔阂、化解冲突、促进环北太平洋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在为期三天的深入研讨与共识凝聚基础上,本次大会取得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会各方共同发出《关于加强环北太平洋学建设与合作的倡议》(简称“烟台倡议”)。该倡议呼吁环北太平洋各国学术机构与学者,建立更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同构建环北太平洋学术共同体。作为落实该倡议的关键一步,大会一致同意筹建“环北太平洋学术联盟”,旨在打造一个常态化、机制化的高端合作平台,未来将致力于联合研究、学者互访、数据共享与青年人才培养,以期系统性地深化对环北太平洋区域的认识,为区域的持久繁荣与稳定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鲁东大学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主办方及“烟台倡议”的积极推动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前瞻的国际视野为会议提供了坚实支撑。学校始终秉承“厚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弘扬“求是至善、尚实致用”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积极推动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作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鲁东大学在环北太平洋区域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领域研究成果丰硕,持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与文化包容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奉献着独特的“鲁大智慧”。
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核心,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充分展现了其战略定位与综合实力。学院聚焦国家战略、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大平台、推进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设新时代国家发展智库,成功形成了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智库建设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路径。这一路径有效助力我国经济、海洋和文化等产业出海,为推动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高层次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贡献着坚实的“鲁大力量”。
本次研讨会名家云集,星光熠熠。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派出了强大阵容,包括埃尔扎·弗拉基米罗芙娜·阿鲁秋诺娃-亚斯特列布科娃副教授、柳德米拉·弗拉基米罗芙娜·米娜耶娃教授、瓦列里·伊万诺维奇·穆尼恰恩教授等资深学者。美国特洛伊大学副校长索海尔·阿格博特瓦拉、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的土屋礼子教授与浅野丰美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历史教授顾若鹏(Barak Kushner)、韩国国立群山大学的朴炳仙教授、韩国庆南大学的李相万教授,以及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的王晓东教授、商学院的刘良忠教授等众多国内外顶尖学者莅临,共襄盛举,确保了会议的前沿性与高水平,并为“烟台倡议”及联盟的筹建奠定了广泛的学术基础。
“碧海为媒,群贤共聚;烟台有约,思想共鸣。”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凝聚学术共识的基石,更是激发思想火花的引擎。大会通过的“烟台倡议”与“环北太平洋学术联盟”的成立,标志着环北太平洋区域学术合作进入了机制化、务实化的新阶段。相信这一系列举措必将进一步深化环北太平洋区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各国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描绘出清晰的学术蓝图与实践路径。(张德强 曲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