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镜中之镜:清代官学视野下的元代文学图景构建——评《〈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
2025/11/3 11:55:54     浏览次数: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林海瑞

“历史”与“真实”的张力,始终是人文社科研究无法回避的核心命题。人类学家王明珂曾尖锐指出:“我们生活在历史记忆造成的虚拟世界中而浑然不知…… 以为‘历史’便等于历史事实。”(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历史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这种对 “历史叙事” 与 “事实本身” 的辨析,在清代官方学术著作的研究中尤为关键——《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乾隆朝敕修的鸿篇巨制,虽集版本学、目录学与学术批评于一体,但其 “官学性” 特质却为历史认知埋下了偏差的可能。正如四库学学者何宗美所言:“所谓官学,不仅是指《总目》为官方所修,更是体现官方意识的著作,且这种意识系统、全面并具贯穿性。”(何宗美:《〈四库全书总目〉的官学约束与学术缺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如何穿透这种“官学滤镜”,还原被遮蔽的历史真实?《〈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恰以205则元别集提要为钥匙,为解开这一谜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路径。

作为聚焦《总目》元代文学构建的专著,《研究》的核心目标清晰明确:揭开清廷官学意识形态对元代文学的塑造,还原元代文学的本真面貌。作者何素婷以元别集提要的文献系统、版本系统与诗文批评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念辨证法,既梳理清代官学视野下的元代文学图景,又为重新书写元代文学史、重估元代精神文明遗产提供学术支撑。而贯穿全书的核心线索,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强调的“寻找潜文本”——“潜文本是指隐藏于文本之中而未明言的话语系统,从本质上说,这一话语系统是某种意识形态的隐喻”(何素婷:《〈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页)。正是通过将元别集提要置于清中期的历史语境中审视,该书既厘清了《总目》呈现的元代学术思想,又对其官学属性进行辨证分析,为“历史与真实”的考辨搭建了扎实的论证框架。

在“潜文本” 理念的统摄下,《研究》呈现出“宏观历史考量”与“微观文本分析”的二维融合特质。一方面,该书并未局限于提要文本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清代官方学术政策、文化统治逻辑的背景中,探究官学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文献征引、版本采录与文学批评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它又以实证考据为根基,通过逐一审核提要内容,从细节处还原历史场景,实现了思想辨析与文献考辨的有机统一。这种研究路径,恰好切中了 “历史还原” 的核心难题——正如史学研究的共识,“史”的绝对还原虽不可能,但对细节的追溯与考证,却能弥补宏大叙事下的事实缺失,对抗历史叙事的“删繁就简”与“一元化”倾向。具体而言,《研究》对 “历史与真实” 的考辨,主要通过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精准揭示《总目》元代文学构建中的“遮蔽” 与“残缺”。查洪德教授在《元代文学通论》中曾指出,元代文学研究长期受 “三大遮蔽” 困扰:“‘华夷之辩’观念之遮蔽,否定元代文学整体成就;‘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之遮蔽,造成‘元曲以外无文学’的认知;重政教功用之遮蔽,导致对非批判性作品的价值误判。”(查洪德:《元代文学通论》,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5页)《研究》则以《总目》元别集提要为切入点,通过对照、统计元别集序跋与附录的删削情况(如第二章第三节对 “四库本序跋删削现象” 的探究),清晰呈现出这种“遮蔽”的具体形态——无论是“有意”的思想筛选,还是“无意”的文献遗漏或错讹,都被该书一一厘清。这种研究不仅为元代文学史书写剔除了《总目》官学因素的干扰,更从文献层面拨开了“历史叙事”与“事实本身”之间的迷雾。

其二,动态还原《总目》编纂的历史现场,以“微历史”对抗宏大叙事的简化。该书并未将《总目》提要视为静态的文本,而是通过追溯史料来源、核证版本流传、梳理编纂流程,将提要的生成过程“动态化”呈现。例如,在分析版本采录时,它不仅关注《总目》最终选用的版本,更探究“为何选用此版本”“其他版本为何被排除”等背后的官学逻辑;在解读文学批评时,它则结合四库馆臣的个人学术背景与清代中期的文学思潮,还原批评观点的形成语境。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考证,让《总目》元别集提要从“官方定论”回归到 “历史产物” 的本来面貌,也让元代文学史的细节得以补充——正如书中所强调的,这种“回归本然”的努力,本质上是对史学“求真求实”精神的坚守。

综上,《〈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元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在于它以严谨的学术实践,回应了“历史与真实”的根本命题。通过宏大视角与微观考察的结合,该书既拆解了官学意识形态对历史叙事的塑造,又以“微历史”“知识史”的方法,剥离出知识生产中的原始因素,最终让元代文学的真实图景得以更清晰地呈现。对于希望穿透历史叙事、触摸历史本真的研究者而言,这部著作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学术范本。

[基金项目] 2023年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通识+”特色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3114)。

[作者简介]蒋勇,男,1986年生,汉族,山东曲阜人。重庆邮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人文素质教研部讲师,文学博士。


24小时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