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婧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这是近年来一句流行的网络用语,却也折射出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休息日去寺庙寻求精神寄托。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寺庙类景区预约人群中,20-35岁的年轻游客占比超过六成,寺庙,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打卡顶流。“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化潮流,更是一份来自青年群体的、关于现代生活的集体‘心理诉求说明书’。”与此同时,“95后抱树疗愈”,各大城市涌现的“睡眠馆”、“颂钵疗愈”等心灵疗愈的兴起,都反映出了一个现象:这一代青年正在用各种方式主动寻求心灵疗愈。在快速发展和竞争加速的现代社会下,这些现象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迁,和当代青年深层的心理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一代关乎着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但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剧,青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4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和服务状况》报告显示,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随着年龄的增加,抑郁水平逐渐下降。简言之,当代青年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心理健康状况最不容乐观的一个年龄范畴。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手机对睡眠时间的侵占,越来越多的都市年轻人呈现出焦虑、抑郁和失眠的症状,部分还伴随着一些躯体化的征兆,如手抖、胸口疼、头晕等。这个时候,寺庙这样清净的氛围,给不少年轻人提供了宁静的精神空间,让他们从周中的繁忙、紧张中能暂时脱离出来,进行情绪宣泄和舒缓,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当代青年在主动和理性地寻找应对压力的积极方式。
追求情绪价值成为当代青年的口头禅。从消费到婚恋市场,能否被满足情绪价值成为了当代青年的关键决策依据。这和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很大的关系。人们不再因为温饱、安全等最基本的需求而去担心,开始能够去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他们格外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认可。花钱去好好睡一觉,这是现代人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他们开始关照自己的感受,优先照看自己的情感需求,把自己从生活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
但这些追求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当代青年普遍是缺乏意义感的。寺庙等疗愈本身就是一种寻找意义感的方式,从侧面能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在找寻活着的意义这个课题上,纷纷陷入了迷茫之中。这样的意义感缺失其实从现代的学生身上便可看出。很多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就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很忙,但是不知为何而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正是存在性空虚的典型表现。去寺庙体验意义感,正是一种找寻意义感的方式。寺庙的场域,能够让年轻人与大自然、天和地、甚至宇宙,有了深层次的链接,这何尝不是一种疗愈。
青年人追求心灵疗愈,是其追求美好生活的体现。但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意义感的缺失等问题,还需要从根本层面去解决。这需要推动全社会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才能够帮助当代青年构建一个健康、正向、和谐的心理环境。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资源的供给、专业人员的能力及服务的标准化方面,都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源方面,专业的心理行业人士、相应的资金、设施等,是基本的资源保障;服务能力方面,需要从业者有更加专业的心理服务能力,才能够保证疗愈的效果是正向的。服务机构的规范和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关键,应当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和服务标准,方能保证心理服务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健康的心理科普必不可少,且应符合时代的特点。每一位学生都是将来的青年人,要让他们能够从小建立起丰富的精神内核,能够真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各种精神,这些精神恰恰是当代青年所追求的情绪价值的源泉,是能够滋养他们一生的精神源泉。
同时,从当代青年的角度,社会各界应当因势利导,帮助青年一代共同构建起稳定、健康、正向的健康环境。“理想信念树正了,青年才能立得正、行得稳,健康成长。”应当善于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青年的价值引领,让年轻人能够有扎实的精神根基,有正能量,帮助这一代在激流勇进时代奋进的当代青年,真正找回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