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空谈不如实干 踱步何不向前——记空军某部评估员王坤
2025/9/15 11:55:54     浏览次数: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林海瑞

空谈不如实干 踱步何不向前

——记空军某部评估员王坤

作者:吴嘉玮

西北戈壁的朔风卷起漫天黄沙,裹挟着碎石犹如刀刃扑面而来。空军某部评估员王坤同志拉下面罩,用沙哑的嗓子喊:“你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融入体系,只想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他的声音透过狂风,窜进某营战勤班子的心里。这一幕发生在某演习现场,王坤同志本可以在评估室比对站测数据就能写出评估报告,却因不忍看着这支作风优良的部队“盲人摸象”,硬是乘车数百公里赴一线查找问题。这个被战友们亲切称为“坤哥”的评估员,十年如一日,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掺水分的标准守护着部队的战斗力。

“数据荒漠”的开拓者

“工作总得有人干,人人都怕苦退缩,那么部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几年前,某演习首次组织某科目“对抗效果评估”任务,当时无任何借鉴的资料,在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不是专业出身的王坤同志毅然站了出来担当重任,内心暗暗发誓:“咬掉牙也要啃下这个硬骨头”。面对新专业新领域的挑战,王坤同志没有任何抱怨,一门心思带领团队加紧攻研:白天,他在演习阵地指导部队采集数据,风沙灌进作训服却浑然不觉;深夜,他自己在办公室推导编写算法公式,遇到新问题就翻阅资料、现学现用,密密麻麻的演算本换了一个又一个;最艰难的时候,两个波次的对抗评估无缝衔接,他连续三天三夜钉在岗位上,困了累了就用凉水冲把脸。看到身边有哈欠不断、眼神迷离的战友,便劝他们回去好好休息,说自己再顶一会儿。等到第二天白天,大家看到王坤同志的眼神只剩下一条缝,但手上却仍是不停的处理着数据,许多战友看的心里酸酸的,“没休息啊,坤哥?”“一不小心就忙忘了,数据马上处理完,咱们多较真一分,部队就少走一里弯路”。王坤就是凭着这种“强迫症”所特有的执拗劲,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数学公式推导,再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不断挖掘战斗力,逐步规范评估流程方案,直至编写评估软件,大幅度提高了评估效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直至今日仍保持着演习评估“零失误”、参演部队“零申诉”的记录。

“高原之巅”的奋进者

两年前,王坤同志带队赴西藏申扎执行任务。海拔4850米的高原,缺氧的环境让人呼吸都变得困难,夜晚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更是让人静下心来思考都是难事。当时,王坤同志的哮喘复发,咳嗽伴随着每一个加班的夜晚,“坤哥,这可是在高原,要注意身体,前几天直升机都送下去几个兄弟了,要是出了问题可不是开玩笑的”,他只是摆了摆手说:“好了好了,我的情况我清楚,出门前我也答应了你们的嫂子,要是觉得身体不舒服,肯定会找大夫”“这次演习和以往不一样,地域在高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战检验,而我们的评估结果直接影响着战斗力的生成,要是因为这么一点不舒服就坚持不了,那么单位派我们来干什么?”。最后几天,组织实弹检验科目,需要派评估员前往海拔5450米的地区实地评估。王坤同志短暂沉默过后,马上请缨:“我去!平常晚上加班也加习惯了,我的身体也慢慢适应了高原地区,我去最合适”,而后笑了笑,说:“正好我也见识见识这海拔5450米的高原是不是像别人说的那么吓人,加上我又是组里的负责人,对装备也比较熟悉”。大家心里都明白,王坤同志的身体不是评估员队伍中最好的,反而是最需要关注的。最终,王坤同志面对部队实弹射击失利,克服种种不适,与专家讨论交流、反复复盘、查找原因,圆满完成评估任务。“缺氧不缺信仰”,是王坤在高原之巅给出的答案。

“万家灯火”的坚守者

王坤同志办公室的灯总是最晚熄灭的那一个,他的家距单位步行也就10分钟。妻子数不清多少次把饭菜热了又热。有一次妻子无奈的端着保温盒来到办公室,生气的说“我看你就是只在乎工作,一点也不在乎我和孩子”“我不是不关心你们,这次的任务的确急了点,在单位需要的时候,我这个主任顶不上去,身边的兄弟们怎么看我”“任务任务,在你嘴里,哪一个任务不急!只有你天天晚上过了十二点都见不着人影”。看着怒气冲冲摔门而去的妻子,王坤忍着心疼继续埋头工作。“坤哥,不然你回吧,这边有我们,我们前期梳理的成果是不是也不错”。王坤看了看:“少在这沾沾自喜,一看就没有用心,战法的运用时机、使用条件、操作要点都没写清楚,要推广到部队肯定是不行的”。他继续拉着组员复盘演习、分析数据、修订成果,又通宵达旦了一晚才将战法集上报。多名部队指战员反馈,编发的战法库很有用、很管用,解决了很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

这就是空军某部评估员王坤同志的故事。近年来,王坤的额头上增添了几道皱纹,腰杆也不如刚毕业时那么挺拔,但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这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评估员们,虽然都已褪去刚毕业时的稚气,但剩下唯一不变的是军人的沉稳、果断和坚毅,他们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大力发扬“铁尺子”精神,筑起了实战能力检验的钢铁长城。大漠的风沙,伴随着一代代评估人笃志前行,他们在风沙里中一直传承着属于河西走廊那份特有的精神品质。

image.png


24小时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