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以文化人:“三个着力”涵养高校青年学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
2025/8/29 15:56:22     浏览次数: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林海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面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和战略性举措。在“两个大局”的时空坐标下,高校作为铸魂育人的战略高地,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担当、更实的举措,以“三全育人”为统领,打造全员发力、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教育体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滋养青年心灵,似燎原之火点燃报国壮志,最终熔铸成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共振的钢铁信念。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场域,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取向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子的素质培养发挥着引领、影响、塑造的关键性作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求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基础上,充分彰显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构铸和塑造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鲜明底色的大学文化新生态,以文化人,涵养高校青年学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

一要着力构建各族学子互嵌式学习生活场境

教育之道,贵在润物无声;民族团结,重在交往交融。着力构建各族学子“互嵌式”学习生活场境,就是要打破隔阂藩篱,打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育人生态。高校要通过构建混合宿舍、跨族协作等“互嵌式”工作及生活场境,让不同民族的青年学子在日常相处中增进了解,在互帮互助中建立情谊,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同。要重点加强思政类、文化类学生社团建设,积极搭建“学术共同体”“兴趣共同体”,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相似活动经历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逐渐消除狭隘的民族界限,获得“共同感”的体验。如,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习社,组织各族青年学子共同阅读《中华民族史纲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有关读物,共同梳理“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八千湘女上天山”“三千孤儿入内蒙”等主题故事,共同讲述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水族)、“回民支队”创立者马本斋(回族)、东北抗联创建人周保中(白族)、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侗族)、开国上将乌兰夫(蒙古族)、“八女投江”烈士之一安顺福(朝鲜族)等英雄事迹,共同观看《觉醒年代》《海的尽头是草原》《丝路拾遗》《凉州会盟》《达玛花开》等主题影片,共同编排展演《红梅赞》《榜样的力量》《经房藏红军》《彝海结盟》《最好的牧场为航天》等主题情景剧,共同奔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服务等,以共同的切身体验增进各族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

二要着力搭建各族学子红色音乐的共情舞台

音乐是跨越语言的心灵共鸣,红色旋律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强大纽带。着力搭建各族青年学子红色音乐的共情舞台,就是要以激昂的音符唤醒共同记忆,用深情的旋律激荡爱国情怀。从《黄河大合唱》的磅礴力量,到《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深情告白;从《团结就是力量》的铿锵誓言,到《我和我的祖国》的赤子心声——红色经典承载着各族人民同心向党、团结奋斗的壮阔历程,在激发各族青年学子的民族情怀、爱国情感、奋进力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高校要着力打造红色音乐文化育人品牌,通过举办校园红色音乐会、红色歌曲合唱汇演、红色经典歌手大赛、红色音乐情景剧展演等多形式的主题活动,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的红色音乐教育体系。让青年学子在《红旗颂》的恢弘交响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壮志豪情,在《东方红》的深情旋律里铭记党的光辉历程,在《黄河大合唱》的激昂节拍中体会民族抗争的伟大精神,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动人音符间升华爱国情怀,在《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中凝聚奋进力量,以音乐的情感熏陶增进各族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

三要着力打造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记忆物态环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记忆是最深的情感纽带。打造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记忆的物态环境,就是要让历史的回响可触可感,让团结的印记历久弥新。从敦煌莫高窟的多元艺术交融,到茶马古道的商贸往来;从边疆屯垦的军民共建,到革命年代的并肩战斗——中华大地上处处镌刻着各民族守望相助、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唯有让这些记忆具象化、场景化,才能唤醒共同的历史认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根基。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整理蕴含着“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脉络的文化资源及故事,通过校园内教学场所、生活场所、图书馆等走廊以及墙体等公共空间进行主题化的设计,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记忆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具象化呈现,以主体化的物态环境激发各族青年学子精神层面的集体想象;要充分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建设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展览馆、博物馆、体验馆等,重现5000年来华夏大地上所发生的深刻的民族交融,从艺术层面的敦煌飞天壁画到文学层面的《离骚》《九歌》,从生活工具层面的胡床胡凳到语言层面的“邋遢、得瑟”,从经济层面的茶马互市、丝绸之路到政治层面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孝文帝汉化改革等,将宏大的话语叙事具象化、场景化,增加青年学子可视化、沉浸式学习体验,在身临其境中触及思想和震撼心灵,以深沉的历史记忆增进各族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文/陈金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4小时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