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深刻地嵌入村民生活的各个维度。在武陵山区芝村(地名匿名化处理)开展田野调查时,笔者发现,电子地图往往无法完全涵盖当地的道路,因此,笔者在当地向导的帮助下手绘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不仅标注了芝村通往邻村和乡镇的交通要道,还涵盖了那些只有当地村民才知道的山路。从羊肠小道到现代公路,道路作为联通村落与外界的重要媒介,其演变不仅反映了芝村社会生活的变迁,还体现了区域性的文化特征,是村落历史发展的生动缩影。
芝村位于武陵山区的东北部,是土家族、汉族世代聚居的村落。20世纪80年代之前,山间小路是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那时,山路崎岖不平,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变得泥泞难行,外出的村民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正因为如此,关于过去背负重物、长途跋涉等吃苦受累的经历,成为村民们聚在一起闲聊、叙事的主要内容。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芝村开始出现了公路,1988年下半年,从芝村通往乡镇的公路竣工通车。之后,国家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村修建村级道路,尤其是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芝村的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迎来了新的变化,但公路修缮多限于主干道,部分村民门前仍然是土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芝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地改善,村落5户以上的通组路全部硬化,3户以上全部通砂石路,且公路逐渐加宽、硬化。村民常说:“路一通,什么都变了。”
道路的建设与完善,加速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动。20世纪80年代,一些村民做生意主要是“背篓儿生意”,即背着花背篓售卖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如衣服、袜子、解放鞋、布鞋、饼子、酒曲、土烟、茶叶、毛巾、杯子、洋火、门锁、勺子、锅铲、铁锅、锄头、斧头、手电筒、电池、雨伞等,这些商品重约70—80斤,叠起来高约70-80公分,商贩把它们用绳子绑在花背篓上,走乡串户,途中要是累了,就在树底下歇一歇,下雨了就到附近的村民家里避雨。一天下来,商贩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换来微薄的收入。遇到部分经济拮据的村民,只能赊账或者用玉米、黄豆、腊肉、杜仲、棕、土鸡、鸡蛋、山羊等物品来交换商品,这些物品还需要商贩自己或雇请当地的背脚夫运回去,费时费力。随着芝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来往城乡的小货车日渐增多,载着种类丰富的日用品、蔬菜、水果、粮油副食等游走于各个行政村之间,“背篓儿生意”日渐退出村民的日常生活。近些年,现代乡村物流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商品流通的效率提升,大量商品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进入乡村地区。在芝村,来自邻镇的快递车满载着村民网购的各类生产生活用品,每隔一天便会抵达,极大便利了村民的日常消费。
道路的空间延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村民的就业选择更为多元化,同时扩大了当地的通婚圈。改革开放之前,芝村大多数村民的经济来源是种地或学一些手艺,如阄猪、杀猪、骟牛、木匠、石匠、铁匠、篾匠、瓦匠、漆匠等,俗称“九佬十八匠”。20世纪80年代至今,伴随着修路与通车,村民陆续进城务工。一开始,村民多是到黑龙江打棉花包,在辽宁、四川开凿隧道,去青海、山西等地挖煤。随着1998年住房市场化的推进,建筑行业开始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许多村民开始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建筑工地打工,部分村民还自己当了“包工头”。近些年,外出务工挣到钱的村民陆续返乡开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砂石厂、酒厂、机械修理厂等。时下,大多数村民家庭收入靠外出务工,农产品和养殖补贴家用,小部分在本地从事建筑工、跑客运等职业。不仅如此,过去,由于交通、通讯条件的限制,芝村村民与结婚对象多是通过媒人介绍相识,通婚范围多局限于本村及周边村落。伴随着外出务工,芝村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流向城市,扩大了交友圈,使得自由恋爱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的通婚圈,跨市婚、跨省婚等各种远距离婚姻模式不断出现。当下,芝村“外地媳妇本地郎”或者“本地媳妇外地郎”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此一来,道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拓宽了村民的经济增收渠道,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婚恋结构。
现代公路的贯通,改变了山区学生的求学之路。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个体的命运时常与路联系在一起。1965年,芝村村民兰姨才2岁,她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带着她改嫁到邻村,由于家离学校较远,兰姨没有上过一天学,这令她至今感到十分遗憾。在没通公路之前,芝村地理位置偏僻、群山环绕,山间小路是村民求学的必经之路。据芝村村民夏叔叔回忆,1980年,他在读高中,那时候还没通公路,往返学校和芝村都是靠走路,单程要100多里路。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夏叔叔一般早晨7点钟左右在家吃了饭,便开始用背篓背着自家种的苞谷、黄豆等粮食,以及学习用品往学校走,中途还要蹚水过河,到学校差不多都要到晚上7点钟了。最麻烦的是,遇到下大雨,河里涨水了,过不了河,只能从别的地方绕行,这样的话,路就更远,比平时还要多出3个多小时,到学校之后,腿都要酸痛一两天,放假了便又走回来,寒来暑往,非常辛苦。不仅如此,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过去学生在上学或回家的途中,还可能发生溺水或被蛇咬伤的情况。随着道路的建设与完善,当下芝村的学生往返学校与家庭,都有专人负责接送。雷师傅是跑芝村到镇上的客运司机,据他介绍,他的主要客运群体就是学生,大多数学生从读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天晴下雨,一般都由他接送。在返校之前,学生家长会提前通过电话或微信与雷师傅取得联系,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而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按时到校,雷师傅凌晨4点钟左右便会出发,挨个儿去接学生。芝村山大人稀,村民又住得较为零散,有时候要绕好几公里的路,才能从一户人家到另一户人家。一般同一时间上学的学生较多,雷师傅的公交车跑一趟拉不完,就要分两个班次。从芝村到镇上有50多里路,单程需要40分钟左右,想赶第一班次的学生,也要早早起床,收拾好书包等待着雷师傅的公交车鸣笛。每当学生放假,雷师傅通常会提前将公交车停在显眼的位置,等待学生上车,待学生落座,他清点人数之后,才会发车。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他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默契。雷师傅十几年以来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而且还获得了学生家长的高度称赞,有些村民带有敬意地称他为“最美公交车司机”。
国家政策推动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乡村的交通条件,道路的日常清洁与维护,也勾连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随着主干道的修建、加宽,每日来往的车辆和人员逐渐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道路垃圾的增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自2019年,芝村的公路清扫开始有人专管,50多岁的李姨就是芝村“以岗代补”(即通过村级清洁工岗位解决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的清洁工,她一般每周清扫公路2~3次,主要是清理道路及其周边的生活垃圾、树枝和杂草,然后再集中拖到附近的垃圾亭。与此同时,垃圾亭、公共垃圾桶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向主干道集中布局,成为国家主导的城乡垃圾处理在“最后一公里”落地实施的重要体现。
可见,道路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连接着村落与远方,连接着国家与地方社会,见证了国家政策的落地生根,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田野调查的点滴记录中,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道路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已不仅仅是一条条通往远方的路径,更是乡村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郭庆